摘要: 敬畏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,是一個國家良好運轉的規(guī)則底線。如果說法律制度、公序良俗為社會和國家的運轉帶來了底線標桿,敬畏之心則為蕓蕓眾生言行有限樹立了高線標準。漫步歷史長廊,三足鼎立的勢均力敵在諸 ...
敬畏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,是一個國家良好運轉的規(guī)則底線。如果說法律制度、公序良俗為社會和國家的運轉帶來了底線標桿,敬畏之心則為蕓蕓眾生言行有限樹立了高線標準。漫步歷史長廊,三足鼎立的勢均力敵在諸葛亮敬畏時勢、敬畏忠誠的鞠躬盡瘁下得以完成;大唐盛世的萬國來朝在唐太宗敬畏百姓、敬畏諍臣的開明之治下得以實現(xiàn)。以史為鑒可知興替,以人為鏡可曉得失。當下,我們更應心懷敬畏,以求言行有界,塑造優(yōu)秀的言與行。 心懷敬畏為方可言有所限。常言道,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”這充分點明言論的重要作用。然而,在當下,面臨西方自由主義的侵入,謾罵詆毀開國英烈的臟口之言傷害了社會公德,挑戰(zhàn)了法律底線;面臨狹隘個人主義的蔓延,侵犯討伐網(wǎng)絡正義的網(wǎng)絡暴力傷害了無辜網(wǎng)民,擾亂了輿論秩序;面臨執(zhí)政理想信念的缺失,侮辱指責群眾投訴的忘本言辭損害了群眾利益,降低了政府公信……自由之義無錯,但倘若人人追求無止自由,倘若人人丟失敬畏之心,我們不禁深思,社會將如何運轉?國家將如何發(fā)展?個人呼喚自由之義,而社會亦需敬畏之心,只有人人心懷敬畏之心,方可為言辭樹立源自道德、法律、公俗的界限,方可助推公序良俗的形成,方可實現(xiàn)禮儀之邦的重塑。 心懷敬畏為可行有所止。如果說,行動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(xiàn),是一個人目標實現(xiàn)的根本。那么行動的塑造和優(yōu)秀不僅在腳踏實地“行”,也要有心懷敬畏“止”。袁隆平用敬畏天下蒼生的科學實踐成為了“當代農(nóng)圣”,杜富國用敬畏人民安全的英雄之舉成為了“云嶺楷!保S大發(fā)用敬畏初心使命的樸實行動成為了“當代愚公”……與之相比,“中國式過馬路”的頻頻發(fā)生、搶奪公交方向盤的屢禁不止、香港暴恐事件的無序蔓延,這些都在蔑視著敬畏,挑戰(zhàn)了道德的底線規(guī)則、傷害了公眾的良善良知、阻礙了國家的有序發(fā)展。也許我們無法成為楷模,成為英雄,但當每一個人將敬畏熔鑄于心,將法律、規(guī)則、愛國的敬畏踐行于行動,那么我們也將無負人生、無負時代。 明代大儒方孝孺曾言,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規(guī),行有所止!毙聲r代的偉大夢想的達成需要千萬全體華夏兒女的努力。我們要用敬畏之心為言辭的養(yǎng)成助添理性的界限,要用敬畏之心為行動的付出增持規(guī)則的止境。當人人心懷敬畏,當敬畏真正融入民族發(fā)展的道德基因,華夏兒女一定能用優(yōu)秀的言與行走出屬于時代的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,鐫刻屬于世界的國家富強的璀璨篇章。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